有个成语叫梦奠两楹,73岁的孔子梦见自己“坐奠于两楹之间”,预感到自己行将不久于人世,果真“寝疾七日而没”。
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,而宋是殷商子孙,所以孔子自称为殷人。殷人的殡丧礼节,会将死者棺木停灵在大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之间。
“奠楹、梦奠”后来就成为对德才者逝世的婉称。这里的“奠”,是安顿、停放的意思。
奠是一个象形字,它的甲骨文形态像一个酒器放置在平地上。后来的金文演变成上、中、下结构,“酋”,代表精心酿制的美酒;“一”代表桌面;最底下多了两点,像桌子的两条腿。所以奠的原意就是将酒食等放置在台面上,用来祭祀。
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有这么一句:“虞而立尸,有几筵。卒哭而讳,生事毕而鬼事始已。”啥意思呢?
“虞”是下葬后的拜祭仪式,“几”就是几案,“筵”,指铺在地上的席子。
周礼的下葬仪式中,会找一个与逝者有血亲关系或外貌相似的人,担任“立尸”接受大家祭拜,只有这时才会把几案和席子摆放出来。
在这之前,祭品器物都放置在地面上。因为置于地,所以葬前的祭不叫祭,而叫奠——奠,置也。
人初死入殓暂厝后,需求摆设饮食以安其魂灵,这个进程叫做奠。
古人认为,逝者没有下葬之前,他并不算真实意义上的逝世,会用对待生者的礼仪对待他,将棺柩停在家里,预备酒食供奉;下葬之后,才是真实的离世,以活人对待他的礼到此完毕,而以鬼神对待他的礼从此开端。
清朝的“朴学大师”孙诒让,对于“奠”的流程有详细的介绍:
“丧礼之奠有十,唯始卒及朝夕奠为小奠,其小敛、大敛、朔月、月半、荐新、迁祖奠、祖奠、大遣奠,并有牲体,为殷奠。”
逝者逝世当天和第五天日出、日落的供奉比较简单,是“小奠”;其余的“八奠”是盛大的殷奠,需求大祭,酒食丰盛,要有马、牛、羊、鸡、犬、猪等家畜。
一言以蔽之,下葬是条分界线:是奠的完毕(给死者设置祭品),祭的开端(向鬼神献上祭品)。
|